
-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不正当竞争
-
被指用山寨人人车APP,OPPO、VIVO分别被诉
因不满OPPO、VIVO在其手机应用平台上擅自使用“人人车”商标和山寨“人人车”APP,人人车公司以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分别将OPPO、VIVO诉至法院,要求判令OPPO和VIVO立即停止侵权、各自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和其他合理费用5万余元。日前,海淀法院受理了这两起案件。 人人车公司诉称,公司分别购买了OPPO和VIVO手机各一部,发现在OPPO和VIVO手机商店中的“人人车二手车”、“人人
发布时间:2017.11.08 -
海淀法院审结涉“开心消消乐”侵权案 一审判赔220万元
发布时间:2016.12.02 -
统一公司“小茗同学”冷泡茶被判侵权
发布时间:2016.11.16 -
捕鱼达人“捕”出天价索赔
“捕鱼达人”手游一度风靡全国,然而,该游戏却引发一起索赔额高达9700万元的诉讼。 2013年12月,桂林力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桂林力港)、广州希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希力)以著作权侵权和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捕鱼达人”系列手游出品方北京触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触控)、北京触控爱普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触控爱普)等告上法庭,索赔9700万元。2016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发布时间:2017.11.07 -
比价插件公司诉淘宝、天猫不正当竞争索赔100万
因认为淘宝、天猫对“购物党”比价插件采取屏蔽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购物党”网站经营者北京聪明狗公司将浙江淘宝、天猫公司分别诉至法院,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相关媒体及淘宝网、天猫首页上公开道歉,并赔偿100万元。近日,北京海淀法院受理了该案。 聪明狗公司称,淘宝、天猫对比价插件“购物党”采取了屏蔽行为,网民在使用淘宝浏览器登录淘宝、天猫网站时无法使用“购物党”比价插件,网民因此选择了
发布时间:2016.03.28 -
商业模式的法律保护与模仿自由
,不当抢夺了其商业机会,导致《协议1》未正常履行。被告不正当利用其劳动成果,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10万元。原告明确其独有的“警银亭”商业模式为:企业先与公安局就建设“警银亭”签订协议→公安局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下发批文→企业寻找合作银行签订采购协议→企业向生产厂家下订单→产品生产完成后由企业运到指定地点安装→企业
发布时间:2016.12.20 -
反不正当竞争法?;ば彰ㄒ娴目剂?/h4>
作者:范静波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 【案号】 (2015)徐民三(知)初字第1318号 (2016)沪73民终235号 【裁判要旨】 姓名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蕴含着财产权益。在市场竞争中,如果姓名通过商业性的使用已经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建立了稳定的对应关系,产生了区分产品或服务来源的功能,他人擅自在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姓名,使得相关公众产生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案情介绍】 张立君
发布时间:2017.09.30 -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计算方法适用的实务问题
四部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均有明确规定。 《专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
发布时间:2017.06.21 -
知名作品的主要元素是否应当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在同人作品中,单纯的主角人物形象、名称、道具等基本创作要素很难获得著作权法的?;?,但这些基本创作要素的权益因著作权人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进行创作,甚至投入商业化的运营,不应当受到不法侵害。知名作品中的主要元素被他人使用在具有商业标识性质的产品上并造成了对权利人市场利益的不合理的侵占时,是否可以诉诸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 从反不正当竞争的渊源来看,商业标识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び薪戏岣坏木?。因为
发布时间:2017.08.02 -
反不正当竞争法?;ば彰ㄒ娴目剂?/h4>
作者:范静波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 【案号】 (2015)徐民三(知)初字第1318号 (2016)沪73民终235号 【裁判要旨】 姓名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蕴含着财产权益。在市场竞争中,如果姓名通过商业性的使用已经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建立了稳定的对应关系,产生了区分产品或服务来源的功能,他人擅自在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姓名,使得相关公众产生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案情介绍】 张立君
发布时间:2017.09.30